通识科引致的问题缠扰多年,教育局近日终宣布较大幅度的改革,多名教育界人士对此讚好,认为可保证教材质素,纠正偏离了的课程宗旨,同时可为学生减压,而结合内地考察更有利拓宽学生的视野,实地认识国情。有教育界人士则关注到后续的细节,包括何时推出新的课程指引,教师编制人事安排,及大学收生影响等,担心如下学年生效未必有充足时间处理。 考评局历史科委员会主席、岭南大学协理副校长刘智鹏欢迎教育局终于下决心改革通识科,回应学界多年来的诉求。他表示,以往通识科教材和师资方面缺乏监管,致令出现许多问题,建议新的通识科教材必须要经过教育局审核,引入更多关于宪法和基本法、香港国安法、内地与香港政治体制等内容,让学生了解如今的法律制度和提升守法意识;而师资培训方面,则要建立完善监管机制,维护教育的专业性。 改革拨乱反正 更好认识国情 路德会西门英才中学校长简加言指出,通识「独立专题探究(IES)」佔用学生大量心力和时间,不少人感吃力,认为「取消是好事」,可以让学生专心巩固所学。 她续说,以往通识科多以议题教学,主要採用校本製作工作纸等材料,欠缺有专业把关的教科书,情况不理想,认为改革后教材需要送审,是理所应当的事。至于新课程增设内地考察,亦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眼界,更好认识国家、国情。 新界校长会副主席朱伟林表示,是次改革可让通识科减量,同时释放空间,让学生可以修读更多的、自己有天分、感兴趣的科目,推动学生多元化发展。 他举例说,因高中课程繁重,修读数理人数较少,致令不少人数理根基薄弱,甚至要在升大学后才回过头来「补数学」「补根基」,不利香港未来发展,特别是现时社会致力推动创科,更应帮助年轻一代打好数理基础。 他坦言,过往不少人质疑通识教材与教学偏离课程宗旨,偏向政治批判议题,更引致部分学生,在没有事实基础下「流于表面的批评」,认为是次改革可拨乱反正。 香港直接资助学校议会主席陈狄安也认同,将通识科评核改为「合格/不合格」,是为学生减压的办法,但需要关注是否会对学生升学及大学收生产生影响。 他解释,教育局提到有关改革最快下学年生效,但目前仍未见到相关课程指引及文件,很多事目前均是未知数,其中改革后的通识仍然作为核心科,课时减半后应如何作调整,多出课时是否会分给中英数,教师人员编制有何影响等,担忧未必有足够时间安排人事更替。文章来源:果博东方三合一娱乐:www.166559.com |